中国人去日本出国打工赚钱划算吗?
提起“出国务工潮”,那可以说是20年前的“潮流”。在那个当时,与韩国和日本这些近邻国家相比,中国国内的劳动报酬偏低,因此很多家庭不惜余力地选择出国务工,以赚取数倍于中国的工资,从而实现快速致富的目的。
但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,单纯为了赚取工资差而出国务工者相对减少。以日本为例,随着日元的急剧贬值,其与亚洲新兴国家的薪酬差距缩小,就出国务工而言,日本对于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有所降低。
长期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同样也关注薪酬待遇,但参照的不是母国与日本之间的工资差距,而是同行业或同公司里,自己与日本人之间的薪酬差距。这份差距的背后,不仅仅是能否同酬的公平,更有能否同工的机会。
根据日本的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,相当多的外国人虽然长期在日本企业工作,但却不能成为正式员工。外国人在日本连续工作5年以上还是非正式员工的占36%,超过日本人非正式员工总数的2倍。其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日本职场对外国人的歧视,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日本传统的招聘模式。相比于中途雇佣,日本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。相比于招聘外国留学生,日本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本国学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。
因此对于大多数在日本出国打工的外国人来说,职业生涯中至少面临两个关口,一个是能否应聘到日本企业,另一个便是能否转正。对于日籍员工来说,进入企业后从实习期到契约员工再转正为正式员工,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。但对于外籍员工而言,要实现这一过程并非自然而然,甚至要具备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等诸多有利条件。
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,截止2021年,在日本就职的外国劳动者大约有172万人。其中有47%的全日制外国劳动者是非正式员工,哪怕是已经连续工作了5年至9年,仍然有36%没有“熬成”正式员工。而在同样的工作年限中,包括日本人在内的整体社员里,只有16%的员工是非正式员工。可见,在“转正”这件事上,外国人比日本人要艰难许多。
能否转正,不仅仅是“名份”的区别,更有待遇的差别,换言之,能否成为正式员工是薪资水平的分水岭。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外籍正式员工每月的工资(含奖金等)可以达到53.9万日元,是刚入职两年的员工的2.2倍。同样是连续工作10年以上,如果不是正式员工,而是契约员工,因为没有奖金等,其薪资水平仅为刚入职的员工的1.5倍。就算都是契约员工,都是领取固定工资,90%的外国人的薪资要明显低于包含日本人在内的整体平均水平。
当然,这些数据并不意味着在日本是国籍决定待遇,事实上,如果是作为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司,外国人和日本人的待遇差距会明显小于中途雇佣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分析了2019到2020年的调查数据,作为日本最主要工作签证的“技术·人文知识·国际业务”在留资格的持有者,在20岁至30岁的年龄段的收入与日本人并没有明显的差别。真正导致外国人待遇受限的,是日本企业的保守的薪资制度。此外,日本企业对于外国人来日本之前的学历和工作经历难以评价,培养外籍非正式员工的意识也很淡薄,这种墨守成规的招聘传统阻碍了外国人在日企里的入职、转正、加薪。
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或行业低迷时,作为契约员工和派遣员工的外国人更容易面临失业的风险。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,疫情影响变得严重的2020年6月,在公共职业介绍所(HELLO WORK)登记的外国人新增求职者上升到了上年同月的1.89倍,远远超过日本人的1.15倍。
可见,对于出国打工的外国劳动者来说,日本还需要在用人机制上做出更多的改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