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深蒂固的印象
“日本企业的员工,到底要工作到几点?”一位在上海市金融区工作的中国女性职员,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。
她有一次加班到晚上11点,偶然看到了位于同一楼层的日本某银行办公室内,许多日本人仍在默默工作,毫无将要回家的迹象。她的同事也曾看到过同一光景,所以她们那样的年轻人更加强烈地认为——“日本的银行很恐怖”。
据“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16年白皮书”数据显示,进入中国的日资企业为23094家(截至2012年末),在华日企直接或间接雇用了超过1000万中国人。虽然接触到日本企业文化的中国人不少,但他们绝非就接受了这种文化。
21世纪以来,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中国人在“待遇方面”眼光极为挑剔,“不好休假、又难晋升”的日企,在他们眼中是缺乏吸引力的。
想从日企学到东西
现在有超过90万中国人在日本生活,其中不少人在工作时享受和日本员工同等的条件。2015年,亚洲各国赴日留学人数突破了20万人。亚洲国家留学生占到了赴日留学生总数的90%以上,中国留学生又占到了其中的近半数。
也有一些中国人才,真诚地希望从日本企业学到东西。GMO Brights Consulting株式会社(位于东京都渋谷区)是专为知识产权遭受侵害的日企,提供战略性支持的企业。
供职于该公司的上海人平安,在这个职场学到了很多东西。她的工作是收到顾客的业务委托后,筛选出中国电商网站上的“可疑对象”,向顾客提供信息。
她回忆说:“从学生时代开始,身在中国的我就很喜欢上网看动漫,来到日本以后,我明白了在中国理所当然的‘一切免费’其实是有问题的。做了这份工作以后,我才了解知识产权是应该受到保护的。”之后,平安拼命学习,考取了知识产权管理工程师2级资格。
尽管如此,回国后想要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经验再谋职业的她,却遭遇了困难。她说“中国不像日本,并没有类似日本的专利代理人那样针对知识产权的专业资格”。
虽然平安在日本积累的经验,未能对他在中国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帮助,但她深刻理解了“知识产权是什么”,实现了成长,这一点的意义非同小可。
肯定日语以外的资质
位于东京南麻布的天普大学(主校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)日本校区,65%的学生都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。身在日本学习,同时可以拿到美国的学位,这吸引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生来到这所学校。选择留在日本,希望塑造未来职业生涯的学生也越来越多。
不过,该校就业部工作人员泽健太郎表示“日本企业与外国留学生的对接,依然面临很多课题,目前来看仍处于发展阶段”。据他说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要求“学生们必须具备相当于日语N1的较高日语水平”。
天普大学日本校区
由于少子老龄化导致日本年轻人口不断减少,日本政府希望在接收留学生的同时留住优秀的外国人才,于2008年推出了“30万留学生计划”。然而,有一道厚实的“语言屏障”横亘在录用方与应聘方之间,导致本该起主导作用的日本企业,在录用留学生问题上始终不积极。
于是今年11月,天普大学与上智大学邀请多家“不拘泥于日语能力测试1级水平的企业”,共同举办了一场英语招聘会。泽健太郎表示——“提高留学生的日语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。对学生们的其他资质予以肯定,广开大门,或许也是一个方案吧。”
为外国人才的青睐而努力
有一种批评观点认为“日本企业要找的是拥有外国人的外表,内里却是日本人的人”,我们必须倾听这种声音。回到德国的Anna Petrova,在日本获得企业内定聘用时,曾接受过外部举办的新员工培训,他回忆道:
“当时的培训让我感到简直就是‘为了把我们改造成日本人’。虽然我也说服了自己,想着如果客户是日本人,那也就只能如此了。”
Anna在日本生活期间最惊讶的是“无论什么东西都被程式化了”。“以前听说日本企业普遍都喜欢条条框框,我非常吃惊。有时候我甚至感到有点恼火,本来还以为可以更自由一些。”
来自法国的André Guillaume,对日本企业特有的确认手续抱有疑问。他说“在日本企业里需要多达两三天时间来等待业务员、主管、部长、本部长,以及相关人员的确认”。
虽然这是日本特有的慎重,力求规避“万一”的风险,但日本的这种“慎重”,在中国等亚洲新兴国家也不太受欢迎。最终日本企业会被贴上“决断迟缓,错失良机”的标签。
据说,虽然日本文化在法国口碑很好,但法国人对日本企业的反应却很一般。“日本企业给人一种过度劳动的强烈印象。即使有带薪假,也很难像法国那样可以连休,并且公司内部有一种让人觉得难以开口请假的氛围。”
对于不断加快全球化步伐的日本企业,以及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的日本而言,无疑需要优秀的外国人才。然而,能否成为外国人才所青睐的日本企业,这是今后的课题。或许“忠言逆耳的外国人才”,更应该受到日本企业的欢迎。